看来要等早上才能安装上了多媒体解码包了!
你这不叫依赖关系问题啊,选 1、3 就可以了。依赖关系问题是指依赖的包没有,你这个明显有。
原因是你没在「额外」中启用「允许厂商变更」选项,那两个被依赖的包也都是 packman 的,你不允许变更厂商在默认的 oss 里源里肯定找不到。
想起了诺基亚塞班系统安装软件,下一步再下一步个没完,安卓系统就不会,苹果的 os 系统安装软件鼠标按着拖一下就好了,为啥就不能简单点呢?复杂的小白不喜欢用,ubuntu 软件中心有一个 额外的受限程序 ,点一下就解决很多问题,变色龙虽然有一键安装,但是安装的时候蹦出几个框框莫名其妙啊!
因为系统不能给你做主所有事情,不能代替你选择是不是要更换软件源 (有时候我们也不希望系统给我们做好更多选择),一如打开浏览器需要你自己搜索自己想要的网页看。
而且。。。这一点都不莫名其妙啊。。。还有比这还清楚的么。。。。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都是可行方案,各有有缺点,选一个就好了。。。。
有些东西不能只看到表层的 “简不简单”
现在有不少 web 方面的软件和科学软件是苹果用户写的,也能在 linux 运行(因为超算集群和服务器是 linux 的),这些软件看到就让人头大。 安装确实很“简单”。 比如说 clojure 的 lein 吧,你只需要往 /bin 里面复制一个可执行脚本,然后执行之后这个脚本就会自动下载 jar 文件给你装进去。真是“轻松”,但是以后你不知道怎么卸载、不知道怎么升级,lein 用来解决 clojure 的依赖关系之后这些多余的 jar 文件放在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lein 不提供删除功能,想删除你就可以等着去读成千上万行 lein 代码来搞清楚它把 jar 文件储存到哪里了。 再比如说 sagemath 吧,作者是 mac 用户,sagemath 本身没多少代码,都使用别人的包,但是为了让安装变得“简单”,里面什么都包含了,连 GCC 都包含在 sagemath 当中了,还有 python、LISP、maxima 这一系列以来全部被包含于 sagemath 之中了。 你可以想想这意味着什么吗? 这些东西你电脑里都有,装 sagemath 实际上绝大部分空间是往你的电脑里装重复的依赖,然后真正新装进去的东西只有一点点。 当然“简单”了,因为你不需要思考需要什么依赖关系,但是往系统里制造了多少垃圾文件? 又造成了多少依赖关系无法跟踪?
这几个框框里面的内容,都解释得非常清楚啊。 你有没有用心读一读里面的内容,还是说看到框框就马上失去耐心了?
我顺便说一下,我个人建议不要去勾选那个“允许厂商变更”。 每次安装的时候多选择几下,还是很好的,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让你在操控你的电脑。 我还很喜欢一键安装让你选择安装完成后是否继续订阅该源。
非常正确。下面是为什么:
- Ubuntu 的多媒体解码包在 multiverse 源。而根据:
这种东西就不应该官方分发。所以正确的设计下面,必须有两个源,一个是官方的软件源,一个是第三方的软件源。
- deb 的换源系统存在一个隐含假设,就是,各个软件源的软件包质量是相同的,所以它们可以彼此取代。但这并不正确。用户打包在 ppa 的软件包的质量怎么能够跟官方开发者打包在官方源中的官方软件包相比呢?如果真的能相比,那只能证明 deb 很水,因为谁来打包都那个德行。而事实就是这样,deb 下个人用户打包的东西跟开发者打包的东西有差距,但不大。这肯定不是因为 deb 下的个人用户比 rpm 下的个人用户技术高超,因为小白到哪儿都一样,或者 deb 下的开发者的能力比 rpm 下的开发者的能力差,debian 的开发者能力是数一数二的。也肯定不是因为 deb 包的质量天然就比 rpm 包的质量高,举个例子,基于 rpm 的发行版提供的 kde 普遍要比基于 deb 的发行版提供的 kde 稳定,因为 rpm 的设计目的就是大企业分发自己的 Linux 软件包,红帽就这么想的。@torbai
所以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deb 在设计之初就没有考虑过这一点。直接后果就是用多 ppa 的 ubuntu 的不稳定。你应该能够想到:设计选项比直接通过要难,那为什么还要设计选项?因为这里必须要选项,该省的地方省略叫简洁,不该省的地方省略叫粗心。差别很大的。
所以厂商变更必须要你自己确认或配置,因为我们不想操纵用户或替你们决定事情,尤其是把稳定的软件包用可能不稳定的软件包进行替换这种很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