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爆网易啊,太棒了
其实软件和音质没有关系,不同软件如果在没有插件的情况下输出的音质是一样的。 Foobar2000在官方的Q&A页面中,就明确表示,Foobar2000并不能提高音质。
理论上是有关系,但 LZ 的例子保留意见.
Foobar 的 FAQ 里原意是 :” Foo 音质并不比其他同类软件音质更好,大多数人听到的差异是基于安慰剂效应,因为产生的音频数据的实际差异低于他们的设备噪声下限,在高端声卡上,Foo 和大多数其他同类软件一样使用软件重采样输出高采样…"
以前播放器都在拼升频、音染、降噪、空气压缩… 甚至有播放器连原属于”音效“范畴的声场分离都做进去,进入数字时代后,一些传统老牌的 HiFi 厂商也进入 CAS 领域,然后像重采样、升频、降噪这些全部全部都交给了硬件实现,同时 CASer 也意识到终端的回放设备往往带有自己的音频取向,比如那个妖艳女声的铁三角,这时,如果还采用软件去强调音染会消磨掉回放设备的个性,因此,现今普通的播放器大多都采用中立策略,不对音频做出改动 。
实际上,音频技术在 Win 和 Mac 领域更为活跃一些,Linux 下面基本是废的… 所以才有 Pipewire 这个项目
请注意,我说的是软件不能直接提升音质,声卡什么的已经是硬件了。至于升频、音染、降噪、空气压缩什么的技术,那已经是对声音的二次渲染了,这已经不是 HiFi了,只是在讨好你的耳朵。最大可能的还原原始音质才是 HiFi 的核心。软件解码器就是一个算法库,任何一个算法库都能算出1+1=2,但是交由硬件去还原,由于硬件设计的问题,有的能把2还原成2.0000000001,但是有些垃圾硬件只能还原成2.1,这就是为什么高端声卡能提供更好音质的原因。
好吧,前面偷懒写少了,结果被人搜到链接喷死…
“软件解码器就是一个算法库,任何一个算法库都能算出1+1=2,但是交由硬件去还原…”,首先这是不正确的,LS 对音频系统概念弄混了,CAS 系统中的解码器不是指信号编码方式,它指的是把数字信号还原成模拟信号的设备,正式的名称叫数模转换器(DAC,不是 Codec),因此,CAS领域一般人们谈及“因为解码器的原因造成的音质劣化”,指的是数模转换器还原模拟信号过程中造成的信号损失,而不是 PCM (当前技术能达到的最好数字编码方式)解码过程的信号丢失(和 DAC 相比这部分影响实在太小通常被我们无视了)。通常,我们说的软件实现指的是升频、音染、降噪、空气压缩这些特性…
接下来说到"至于升频、音染、降噪、空气压缩什么的技术,那已经是对声音的二次渲染了"关于这点也不合理, 由于任何 PCM 数字音频系统都需要在其输入端设置急剧升降的滤波器,仅让20Hz-22.05kHz的频率通过,造成录制时的采样较低,而重放时为了达到 HiFi 标准又必须要提高,为了控制小信号在编码时的失真,两者又都需要加入重复定量噪声,因此,现代 HiFi 的概念是"最大程度的让听众欣赏到原始音频",而不是"最大可能的还原原始音质",因为编码时至少就有人为加入的噪音,这些东西在最终输出时时必须削掉的,同时录制时产生的泛音噪音也需要处理,模拟输出电路部分的信号干扰也需要处理… 这就是降噪技术的产生的愿因;同样,由于数字模拟规范不一致为了弥补 A/D 转换的信号损失出现的升频技术、为了弥补输出设备尺寸限制出现的低频丢失,这些并不是你以为二次渲染,是还原中间过程丢失的信号,这在 CAS 系统中是极其必要的。
在传统 HiFi 设备商中,这些技术往往采用预编程的方式写入系统固件,所以那时人们认为是硬件的功劳这无可厚非。而在当前进军 CAS 设备的传统 HiFi 厂商中,尤其是以入门级解码器来试水的厂商,往往都为了降低成本而采用软件方案,因此,往往大家都觉得某些厂商比如 Sony 的播放器在自己的配套系统上有神秘加成就是这个原因。综上,软件不仅能够提升音质而且也是实际提升音质的基本方法之一
另外说下 Foobar ,它开发的愿景本质是一个 MP3 播放器,玩家热捧是因为一个是简洁免费,另一个是插件结构可以实现媒体管理和扩展功能,它本身就没有涉及 HiFi 相关技术,所以作者才在 FAQ 里说的是 它音质并不比其他同类播放器更好,实际上,不少玩家用它来当机架外挂其它 HiFi 播放器。用其作为例子显然并不合理,讨论 CAS ,最好能参考至少同时具备设计软硬件经验的设计师的观点较为妥当。如果是关注音频技术的话,ALSA 项目这边不是有个大牛 Jussi Laako 么,他本人同时是音频软件和硬件工程师,自己有个商业产品公司,可以去了解下人家针对 HiFi 软硬件产品的设计实例答疑。
附件: